鲁网8月22日讯走进周李村,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一条崭新的水泥辅路正在工人们的忙碌中延伸开来。压路机的轰鸣声与村民们期盼的目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动人的乡村建设图景。过去,道路坑洼不平,每逢雨雪天气,泥泞不堪,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今,随着项目实施,崭新的水泥路将取而代之,不仅方便村民出行,还进一步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

这条小路的变迁,恰是沙河镇以“小工程”书写民生“大文章”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沙河镇紧紧围绕商河县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的战略部署,将目光聚焦于看似不起眼的“村路”“沟渠”“广场”,以一件件惠及民生的“小工程”为笔,立足群众需求,精心谋划、稳步推进一系列民生项目,书写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人居环境“大文章”。从新庄村2300平米的辅路铺砖到邹马村360米的排水管道预埋,从杨市村420米的沟渠修缮盖板到陈家村500平米的广场硬化项目,一系列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微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在沙河各村落地。这些项目虽体量不大,却精准地切中村民日常生活的“要害”,将“补短板”的专业术语,悄然转化成家家户户门前可感可知的实在变化。杨市村排水沟修缮后告别了污水横流,陈家村的广场成了孩子嬉戏、老人闲谈、阿姨跳舞的新天地,邹马村埋下的排水管让雨季出行无忧……一桩桩、一件件,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描绘出沙河镇向着“生态宜居”目标稳步迈进的清晰路径。

这些“微工程”的价值,远不止于硬件的改善。周李村施工现场,本村村民主动参与路基夯实,杨市村沟渠改造时,村民自发清理房前杂物配合施工,这背后,是民生工程对乡村治理的“隐形赋能”,当群众从每一项小工程中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便被点燃,从“群众看” 变成“大家想、一起干”,乡村治理凝聚起最深厚的民心力量。
一砖一石铺就的是道路,一点一滴汇聚的是民心。未来,沙河镇将继续坚持这份“小工程、大民生”的实干担当,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件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关键小事,让乡村的“毛细血管”更畅通,让幸福的“底色图景”更鲜亮,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征程中,留下更坚实、更温暖的“沙河印记”。(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