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投资发力“两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添动能

2025-07-08 09:16:00 0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安排下达超过3000亿元资金,支持2025年第三批“两重”建设项目。这标志着今年合计8000亿元的“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1459个项目涉及交通、农业、水利、生态、能源、民生等多个领域。系列举措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我国正以更有力的投资节奏、更系统的项目布局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稳投资就是稳增长。当前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巩固。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基础设施作为产业发展的“底座”,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到全局发展成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9个百分点。其中,交通、水利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1.2万亿元,水利建设投资达4089.7亿元。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下,无论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还是城市地下管网改造、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都是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两重”建设并非简单的“大干快上”,而是注重“硬投资”与“软建设”同步推进——一边投资建项目,一边改革建机制。制度层面的“软建设”,实际上对提升产业链整体效能具有关键作用。例如,“风电光伏+治沙”模式的推广,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又如,健全城市地下管网运行机制,既有利于提升城市安全能力,也为智慧城市建设,以及绿色建造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软硬结合、机制先行,有助于打通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让投资更高效、项目更可持续。

当前,“两重”建设正从多个方向发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一方面,着力改善产业配套环境。不少项目直接关联交通通道、物流枢纽、水电能源、农田整治等关键配套资源。这种“打基础”的方式,增强的是整个区域的产业承载能力,使得制造业布局、创新资源流动、企业落地生根都有了坚实保障。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新兴产业布局前移。“两重”项目中,在诸如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修复、地下空间利用、重大水利等工程领域,越来越多民间资本、科技力量正积极参与。这些领域催生着大数据、物联网、绿色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应用场景。一个交通项目背后,带动的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一项生态工程背后,打造的是环境监测与修复产业链。这样的产业融合趋势,正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两重”项目要形成良性循环,不能仅靠财政资金“单打独斗”,还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近期政策走向来看,国家不断优化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机制,鼓励民企通过PPP模式、REITs(基础设施公募基金)等方式参与“两重”项目。此外,政策性金融工具也在同步加力,如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等为“两重”建设提供资金支持。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达1万亿元,其中7000亿元直接用于“两重”项目。这种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协同发力的模式,正在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激发内需潜力的有效路径。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竞争力。产业发展不仅要看“塔尖”,还得夯实“塔基”。坚持国家所需与地方所能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硬件建设与制度创新相结合,推动项目加快落地、资金精准使用、改革稳步推进,才能让“两重”建设持续成为产业转型的底气、经济增长的引擎、民生改善的抓手。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新型工业化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信息研究室主任、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王夙】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