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贵州教育发布】
新学期,秋意渐浓
气温波动大、校园人员密集
不仅是学习状态的 “调整期”
也是传染病的 “高发期”
如果不注意防护,孩子特别容易生病
那么,开学季应提防哪些传染病?
怎样做好个人防护?
一起来看
3 类秋季高发传染病,感染后这么做
秋季校园里的传染病
多集中在呼吸道和消化道
一旦孩子出现不适
盲目处理可能加重症状
先搞清楚 “是什么病”,才能精准应对
1.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水痘最 “难缠”
流 感
流感和普通感冒不同,流感起病急,常伴随高热(39-40℃)、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部分会咳嗽、咽痛。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肺炎、中耳炎等并发症。

感染后应对:
- 立即居家隔离(至少至退热后48小时),避免去学校;
- 体温超过38.5℃时,按医嘱服用儿童专用退热药;
- 多喝温水、保证休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 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及时就医。
水 痘
水痘典型症状是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伴随低热、乏力,疱疹会发痒。水痘传染性极强,从发病前 1-2 天到疱疹结痂都有传染性。

感染后应对:
- 严格隔离至所有疱疹结痂(一般需1-2周);
- 剪短指甲,避免抓挠疱疹引发感染;
- 用温水清洁皮肤,可遵医嘱涂抹止痒药膏;
- 发热时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用退热药,禁用阿司匹林(可能引发并发症)。
2.消化道传染病
诺如、手足口别忽视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感染堪称 “校园呕吐腹泻元凶”,主要表现为急性呕吐、腹泻,部分有腹痛、低热,感染后12-48小时发病,传染性强,易在班级内暴发。

感染后应对:
- 立即隔离,症状消失后72小时再返校;
- 少量多次喝口服补液盐(避免脱水,比白开水更有效);
- 暂停油腻、生冷食物,吃小米粥、面条等流食;
- 家里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清洁呕吐物、排泄物,避免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孩子身上,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伴随发热、口腔疼痛(可能拒食、流口水)。
感染后应对:
- 隔离至症状完全消退(一般1-2周);
- 用温凉的流食或半流食(如酸奶、粥)减轻口腔疼痛;
- 保持皮肤清洁,疱疹破溃时涂碘伏预防感染;
- 若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警惕重症,立即就医。
3.其他易忽视传染病
结膜炎、秋季腹泻
急性结膜炎
急性结膜炎(红眼病)表现为眼睛发红、分泌物增多、发痒、流泪,通过接触传播(如共用毛巾、揉眼睛)。

感染后应对:
- 单独使用毛巾、脸盆,避免和家人混用;
- 按医嘱滴眼药水,滴药前后洗手;
- 不揉眼睛,防止病情加重或传染他人,症状消失后再返校。
手足口病
秋季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3岁以下孩子,频繁水样腹泻、呕吐,易导致脱水。

感染后应对:
- 重点预防脱水,口服补液盐按需补充;
- 暂停乳制品、甜食,减轻肠胃负担;
- 及时更换尿布,清洁臀部防止红臀,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5 招科学预防,把病毒挡在校外
比起感染后应对,提前预防才是关键
家长和学校配合做好这5点
能大幅降低孩子患病风险
↓↓↓
1. 个人防护 “三件套”
- 护口鼻: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内侧遮挡,不随地吐痰,避免用手直接触摸口鼻,减少病毒、细菌入侵机会。
- 戴口罩:人群密集的场所(如校车、教室),口罩脏了、湿了及时更换,摘口罩时避免接触内侧。
- 勤洗手: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如门把手、楼梯扶手)后、揉眼睛前,用 “七步洗手法” 洗手,至少20秒,没有流动水时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临时清洁。

2. 疫苗 “防护针” 别落下
疫苗是预防特定传染病的 “利器”,家长要对照孩子的疫苗接种本,及时补种漏种疫苗。
- 流感疫苗:建议每年9-10月接种,尤其是6月龄-5岁儿童、免疫力较弱的孩子;
- 水痘疫苗:若孩子未接种或只接种1剂,及时补种第2剂,保护率更高;
- 手足口病疫苗(EV71 型):适合6月龄-5岁孩子,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尽早接种;
- 轮状病毒疫苗:适合2月龄-3岁孩子,口服疫苗可预防轮状病毒引起的秋季腹泻,按程序接种。

3. 养出 “强免疫力”
- 规律作息:开学前1周调生物钟,小学生睡 10 小时,初中生 9 小时,别熬夜啦!
- 均衡饮食:多吃 VC 蔬果(橙子、菠菜)、鸡蛋牛奶,少吃零食和生冷的!
- 适度运动:每天安排30分钟-1小时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既能适应秋季气温变化,又能增强体质,但注意运动后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出汗后着凉。

4. 打造 “无菌小空间”
- 家庭清洁: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玩具、餐具、书包每周清洁消毒1次(玩具用温水冲洗,餐具煮沸消毒,书包暴晒或用消毒剂擦拭)。
- 校园配合:提醒孩子在学校不共用文具、水杯、餐具;若班级内出现传染病病例,配合学校做好消毒工作,暂时避免去人群密集的教室或活动室,减少交叉感染。

5. 每天 “健康三查”
开学后,家长每天早上送孩子前,先做 “健康三查”:查体温(是否超过37.3℃)、查症状(是否有咳嗽、呕吐、皮疹等)、查精神状态;晚上回家后,再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身体感受,若发现异常,及时居家观察,不要带病上学,避免传染给同学。
开学不止防传染病,3 件要事得落实
01告别 “假期综合征”:调作息
经过一个暑假,很多孩子养成 “晚睡晚起” 的习惯,开学后易出现上课犯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 调整方法:提前制定 “开学作息表”,每天早睡早起15-30分钟(比如从10点睡→9点睡),白天午睡别超30分钟,晚上关灯少看手机!
戳→

02赶走开学焦虑:帮娃“收心”
部分孩子会因 “担心学业”“想念假期”“陌生环境”(新生)产生开学焦虑,表现为情绪低落、抗拒上学、哭闹等。
✅ 缓解技巧:
- 家长避免说 “开学了别玩了”“再不听话就送你去学校” 等负面话语,而是和孩子聊 “新学期期待”(比如新课本、新同学);
- 一起整理书包、准备文具,让孩子参与开学准备,增强归属感;
- 开学前1-2天,带孩子去学校周边逛逛,或和同学约着玩,减少对校园的陌生感;
- 若焦虑情绪严重,多倾听孩子的想法,耐心疏导,必要时和老师沟通。

03关注安全:做好 “细节防护”
用眼:保持 “一拳一尺一寸” 姿势(胸口离桌沿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握笔手指离笔尖一寸),学习40分钟远眺5-10分钟,每天户外1小时,促进眼睛健康。
吃饭:不买校门口三无零食,不吃隔夜菜;在校下午若饿了,准备健康加餐(如水果、坚果),不喝含糖饮料。
出行:走路走人行道,坐校车系安全带,家长接送时,不在校拥堵区域停留,确保孩子上下学安全。
健康是新学期的“通行证”
防控传染病、调整状态
家校(亲子)携手,方能安心启航
愿孩子们以健康之姿
开启充实新学年!
▌来源:贵州教育发布综合整理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