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预制菜以更加新鲜、健康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预制菜成新宠,不仅是方便

一家商超内,消费者正在选购预制菜。记者 沐方婷 摄
随着“宅经济”的兴起,曾经躲在幕后的预制菜从B端走向C端,在政策推动标准化、保鲜技术创新的双重护航下,预制菜日益成为许多消费者餐桌上的新宠。预制菜是否只有调好味的半成品菜肴?消费者又该如何正确选购?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8月13日,记者来到鼓楼区杨桥西路的一家大型商超内,只见各类预制菜品琳琅满目,既有烤鸡、牛肉卷、咖喱虾等完成杀菌或熟制的即食类预制菜,也有酸菜鱼、调味牛排、小酥肉等调好味、分好装的半成品菜肴,海鲜区里,鳕鱼切片、去头红虾、去鳞去鳃的东海小黄鱼……各类处理过的封装海鲜也颇受欢迎。
福州消费者王女士和家人正在挑选一款包装好的冷萃捞汁小海鲜,6种海鲜食材均已加工处理,只要回家加热、过冷水,再加入准备好的料包,就能吃上一顿口味丰富的海鲜大餐,“价格不贵,食材看着也蛮新鲜,感觉不错!”王女士说。
提到预制菜,不少消费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调好味的半成品菜肴,但实际上,除了即食类、半成品菜肴,预制菜也包含预制净菜类,例如鳕鱼切片、去皮山药等。福州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对植物性食材进行预处理、清洗、切分等处理,对动物性食材进行宰杀、去毛、去鳞、去内脏、洗涤、分割等处理,再经预包装后储存、流通的,都属于预制净菜类,也属于预制菜。
近年来,随着保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预制菜也以更加新鲜、健康的全新姿态走进大众视野。在位于福州马尾区亭江的海文铭生产线,鲍鱼、鱼胶、海参等海产品,经过数字化制汤系统,成为一盅盅香气扑鼻的即食佛跳墙,冷冻后装箱销往海内外。
福建海文铭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欧于斌介绍,佛跳墙走出福州,离不开先进技术支撑,液氮锁鲜、数字化制汤、CIP清洗、全自动包装等一系列预制技术,大大提高了佛跳墙的口味还原度。有了冷链物流的支持,产品48小时内可以到达全国各地。
技术创新是预制菜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液氮速冻、真空慢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能使得预制菜的保质期延长至12个月到18个月,风味还原度提升至90%以上。在生产加工环节,福建海文铭、名成食品等福州企业不断加大预制海鲜技术投入,提升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预制菜市场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消费者不仅满足于“吃得方便”,更希望“吃得健康”。围绕产业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福建出台佛跳墙、土笋冻等预制菜相关地方标准,制定《福建省标准化工作专项补助经费管理办法》,支持省内企事业单位参与预制菜标准制定工作,完善预制菜标准体系。
然而,在快速发展中,预制菜行业同样面临企业生产条件参差不齐、生产工艺良莠不齐、产品质量差异大等现实挑战,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发展,因此,需要消费市场倒逼预制菜产业升级。
福州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在线上或线下选购预制菜时,需关注商家的食品生产经营及相关资质,尽量选择大型超市或正规网购平台,挑选知名度较高、购买量大、好评度高的品牌,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
由于预制菜的生产过程中不允许添加防腐剂,产品的保质期通常较短,运输、储存条件也比较严格,消费者在购买时需关注产品标签上的品名、配料表、生产日期及保质期、贮存条件、生产商信息等。
消费者购买前查看产品是否存在包装破损、胀气、漏袋等现象,网购的预制菜还需查看运输条件是否符合产品要求。此外,预制菜可能存在重油重盐的现象,在选购预制菜时需合理搭配荤素菜品,确保膳食营养均衡。(记者 沐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