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玉林
7月15日,在辽宁朝阳市大凌河景区内,一个暴走团与消防车、救护车在道路上僵持引起热议。
目击者发布的视频显示,100多人的暴走团列队时,遇到消防车和救护车,救护车开着双闪提醒鸣笛变道上前,双方僵持后,以救护车靠边让行,暴走团列队通过告终。
从这场对峙不难看出,当健身权利挤压公共安全空间时,个体健康追求已异化为对社会健康的伤害。
健康迷思:被异化的养生狂欢
权威期刊《柳叶刀》指出,60岁以上老人每日步数超8000步后,死亡风险反而升高。暴走团推崇的日行万步,并不完全适合所有老年人,但步数排行榜的攀比使运动异化为自我感动的数字游戏。
事件中,统一制服与口号构建的“仪式共同体”,难免催生法不责众的心理豁免机制。当健身异化为对公共规则的系统性践踏,养生之道就会成为社会健康之敌。
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健康”涵盖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平衡。暴走团阻塞生命通道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平衡,更因群体性偏执导致心理维度失衡。
城市失能:被道路收容的银发活力
为何选择马路健身?当公园远在3公里外,平坦的机动车道成为老年人健身场所的无奈之选。
此外,事件中景区工作人员回应“需请示领导”、当地文明办公式化表态“已记录”,暴露老年需求在决策链末端的现实。这种尊老式妥协形成恶性循环,违法成本越低,群体性违规越猖獗。
健康是权利,更是责任。在该事件中,相信通过空间再造、规则重塑,可以找到老龄化社会健康共同体的破局之道。
在寸土寸金的现代化都市和高密度的社区中,想要新建一处健身场所并不容易。城市应尽量在人口密度大、辐射范围广的区域,充分挖掘利用城市“金角银边”等空间,科学布局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设施。例如,杭州市拱墅区将高架桥下荒地改造成健身公园,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
解决此类冲突,需要建立刚性的公共空间治理机制,让阻挡应急通道的行为付出法律代价。加强路面执法,对于存在违法的暴走行为要坚决给予处罚,引导老年人利用合法场地使用健康的方式锻炼身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居委会宣传、社区教育等方式深入每个家庭,让每个人都意识到暴走团存在的问题。
当消防车无需为暴走团倒车,当银发族的脚步踏在专属绿道而非冰冷沥青路,健康中国的终极目标正是让每个群体的渴望都被规则框架温柔容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