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管局用一套“组合拳”打开了新局面。
他们跳出单一管理思维,搭建起以法治为基、党政牵头、全民接力的垃圾分类体系,既算“统筹账”,也做“精细活”——在全市打造的228个分类小区里,40个示范小区率先实现“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链条分类闭环,让“扔垃圾”这件小事,从“随手丢”变成了“精准分”。
因地制宜推进分类体系精准建设
西宁市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青海省城市生活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在2023年7月正式施行《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先后配套出台《分类投放督导员管理办法》《示范小区创建标准》等78项制度,并建立“月检查、季通报、年考核”机制,今年以来约谈整改责任单位23家。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22亿元完善分类设施,构建“分类收集—分类收运—分类处置”全链条体系。在2024年全国垃圾分类评估考核中西宁市评估得分82分,位列大城市中第27名,首次进入全国大城市第一档“成效显著序列”,垃圾分类工作迈上新台阶。购置分类运输车40台,推广“车载桶装”“公交化收运”模式。
针对我市地域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差异等特点,市城管局在居民小区推行“定时定点+误时投放”相结合的收集模式,2025年上半年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9%以上,较2024年提升9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已建成覆盖主城区的分类处理系统,设置智能回收箱350组、分类亭1321个、有害垃圾暂存点30个,实现分类投放设施100%全覆盖。
各类活动推动垃圾分类有效开展
我市将垃圾分类纳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点任务,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垃圾分类党员先行”活动,每月结合“党员进社区”开展主题党日和志愿服务。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督导机制,在小区开展“桶边督导”,示范小区居民分类准确率从2024年的62%提升至70%。
同时,创新打造“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3个,组建市级宣讲队深入机关、学校开展专题讲座136场。紧扣“分类共行动,低碳新风尚”主题,全面落实第三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各项活动任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普及分类知识,传递绿色理念,举办宣传活动320场,直接参与2.9万人次,辐射影响4.1万人,媒体专题报道45次,激发全民参与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活垃圾分类正逐步融入社会“生态文化”,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居民对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5%,参与率突破70%。
以点带面抓示范 让垃圾分类知识入脑入心
市城管局按照“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原则,打造228个分类小区(含40个示范小区),覆盖15万户居民,预计11月底可实现70%的目标。城西区绿地云香郡小区等20个示范小区通过“共同缔造”活动,实现居民自主管理、分类投放准确率达90%以上,并在主城区布局77处大件垃圾和有害垃圾暂存点。在试点小区推行“智能积分兑换”系统,通过扫码投放可回收物累计发放积分奖励120万分,带动居民主动分类习惯的养成。
市城管局将继续坚持示范引领,在便民利民上下功夫,按照《西宁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与收集设施设置指引》对主城区现有居民小区、公共机构、宾馆酒店、商场超市、相关企业等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逐步实施更新改造。加快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运输体系,有效衔接分类投放端和分类处理端,让垃圾分类早日成为广大市民的行动自觉,垃圾分类成效真正惠及群众。(记者 李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