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深化务实合作 携手共向未来

2025-05-25 03:42:00 0

在主宾国斯洛伐克展台,观众与展商交流。本报记者 蔺紫鸥摄/光明图片

中东欧博览会现场。本报记者 阮紫嫣摄/光明图片

【特别关注·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启动以来,双方贸易额年均增长8.8%,农产品贸易额年均增速超12%;中欧班列连年跑出“加速度”,2024年全年开行1.9万列、累计突破10万列,中东欧国家成为班列重要通道和中转枢纽;中方对中东欧国家出台一揽子签证便利化举措和单边免签政策,2024年双方人员往来较2021年增长56%。

在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期间,中国-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宁波会议、2025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科技人才交流活动、中国(宁波)-斯洛伐克教育合作对接会等配套活动也在同期举行,来自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相聚甬城,为推进务实合作建言献策。

经贸合作迈向多元化发展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自2012年成立以来,见证了13年的风雨兼程与砥砺前行。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背景下,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彼此携手、相向而行,为动荡不安、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了动能与信心。”中国贸促会副会长于健龙在中国-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宁波会议上表示,双方应扩大贸易往来、着眼绿色发展、深化产供链融合,将中东欧打造成中欧产供链合作的“黄金结合带”,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工商界合作再起航。

塞尔维亚总统特使、内外贸易部部长娅戈达·拉扎雷维奇表示,过去十年,中国已成为塞尔维亚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之一。通过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双方经济合作不断发展壮大,并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带动了塞尔维亚工业、采矿和能源部门产能的提升,以及公路和铁路基础设施的蓬勃发展,对塞尔维亚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我们与中国在近零排放、清洁能源、人工智能以及量子计算等领域都将有更多新的交流以及合作机会。”斯洛文尼亚经济、旅游和体育部国务秘书马特夫兹·弗兰盖日表示,斯洛文尼亚对未来保持开放的态度,期待一个更为平等、繁荣的经济体系,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友好往来及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今年是中国-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成立11周年,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立体合作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与中东欧各国工商界人士搭建了经贸交流的平台。本次会议上,宁波市贸促会还与罗马尼亚中国工商会、罗马尼亚布拉索夫工商会、波黑外贸商会、匈中商贸法务联盟等8家中东欧国家的商协会合作签约,与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签署中东欧国家域外法查明合作备忘录。

人文交流筑起民心相通之桥

目前,中东欧国家开设有36家孔子学院,5家中国文化中心。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高级别智库研讨会、高校联合会、青年交流营、职业院校产教联盟、体育协调机制等品牌项目筑起民心相通之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科技人才交流作为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的关键机制意义重大,它不仅为各国研究员和创新者搭建了跨国协作平台,促进知识共享与经验交流,还通过深化伙伴机构间的合作网络,推动科技领域的智力融合与创新突破。”在2025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科技人才交流活动上,黑山副总理布迪米尔·阿莱克希奇表示,数字经济、绿色能源、新材料、智慧城市等不仅是专家论坛上的议题,而且已成为最广泛的公众关切,此次活动再次证明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正在举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平台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展示交流的机会,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科技创新格局。”中国外交部欧洲司副司长常健表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应凝聚合作共识,共同把握新兴技术发展机遇,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双方要充分发挥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互补优势,通过技术转移、项目孵化和人才培养等务实举措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2日,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联合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中国(城市)-中东欧国家开放创新合作指数(2025)。“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市间的创新要素交流融合、紧密合作有助于形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城市群创新生态。”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波表示,希望通过指数发布,激励更多国内城市加入与中东欧国家的创新合作中来。

在中国(宁波)-斯洛伐克教育对接会上,宁波财经学院与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经济与管理大学、斯洛伐克企业联盟正式签署《中国-斯洛伐克人才跨国实习就业合作协议》,共同启动“中斯跨国人才实习就业行动计划”,标志着两国在教育合作与人才交流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是深化斯中高等教育与产业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斯洛伐克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参赞杜琪雅表示,“中斯跨国人才实习就业行动计划”的启动标志着双方高校携手搭建服务斯中产品双向交流的实习实践平台,培养具备国际市场推广与贸易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她相信这样的合作模式将为两国青年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多机遇,也希望通过该计划进一步深化双方在教育、文化、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本报宁波5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蔺紫鸥 陈 煜 曾 毅)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