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独特而又深邃的家国情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2025-05-12 04:13:00 0

《父子书》李西岳 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

日前,军旅作家李西岳的新著《父子书》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标志着作者以父亲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又达到一个新高度,攀登上新的高峰。

李西岳,这位从冀中平原走出的军旅作家,在其丰富的创作生涯中,以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构建起一座文学的殿堂。在这座殿堂里,父亲主题的作品熠熠生辉。它们不仅是对父子深情的细腻描摹,更是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诠释,成为当代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李西岳笔下的父亲形象,首先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农民形象。在他早年的中篇小说《农民父亲》里,这一形象便已鲜活呈现。父亲生活在那片“邮票”大小却承载着无数故事的故乡土地上,有着农民与生俱来的质朴、坚韧与勤劳。他像广袤田野里默默耕耘的老牛,在贫瘠的土地上努力求生,土里刨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顽强抗争。在岁月的长河中,无论遭遇怎样的灾祸磨难,父亲都未曾有过丝毫抱怨,只是默默承受,用他那宽厚粗糙的双手,努力撑起家庭的重担。这份坚韧不拔,正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精神写照。在他的新作《父子书》中,视野更为辽阔,题材更加厚重,主题思想和精神境界有了新的升华。作品更加注重把父子人生的走向、家庭的命运放在中国百年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去写,以“小我”展现大我,从家风透视社会,由旧故事得到新见解。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特定时期中国农民群体、军人群体的形象。再次印证了巴尔扎克的那句名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通过阅读作品我们会看到,李西岳的父亲也算得上一位经历过战火洗礼的抗战英雄。在冀中抗战的烽火岁月里,父亲积极投身拥军支前的后勤保障工作。他奋勇抢救伤员,当敌人的炮火在耳边轰鸣,生命时刻受到威胁时,他不顾自身安危,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将受伤的战士背到安全地带;他送军粮,在敌人的封锁线间小心翼翼地周旋,为前线的战士们送去生存与战斗的希望;他与八路军一起坚壁清野,巧妙地隐藏物资,让敌人的掠夺计划一次次落空,为抗战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些经历,不仅是父亲个人的英勇事迹,更是整个冀中地区乃至全中国人民抗战的缩影,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团结一心、不屈不挠。

李西岳以父亲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叙述了父亲坎坷艰辛的生活经历。早年曾到天津谋生,父亲四处碰壁。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可心工作,却又无奈之下被迫回到家乡务农。这段经历,深刻地反映出当时普通百姓生活的无奈与艰辛,也让我们看到父亲在命运面前坦然接受和继续前行的勇气。在担任村干部期间,李西岳父亲一心为公的品质得到充分展现。他为村里的公共事务不辞辛劳,尽心尽力。他带领村民兴修水利,让干涸的土地得到灌溉,农作物得以茁壮成长;他为村里的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和关怀,让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在利益面前,他从不为自己谋取私利,总是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村民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西岳在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时,并非将其简单地刻画成一个高大完美的英雄,而是赋予了他丰富的人性。父亲含辛茹苦、豁达睿智,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时,他总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用智慧去解决问题。作品描写年少时父亲限于生活重负,管教孩子有些简单粗暴,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内心里恨铁不成钢,望子成龙之心切切。他教子的方式方法虽有些古板、生硬,有时甚至有些鲁莽、不近人情,但里面蕴含着中国传统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譬如对儿子用自己的血汗钱买的一件中山式新棉袄,父亲竟当着春节拜年众人的面让他脱下来,且不准再穿出来。这样的情节既让读者哭笑不得,又发人深省。父亲用自己独特的言行,教会儿子诚实、善良、俭朴、勇敢和担当。在儿子当兵后成长遇到困难打退堂鼓时,父亲不给退路,鼓励儿子坚持下去,勇往直前,培养儿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他多次隐瞒家里困难、变故以及自己的伤病情,全力支持儿子安心服役。他善解人意,当儿子在生活中遇到烦恼和挫折时,他总能耐心倾听,给予理解和支持,让参军前有些叛逆的儿子感受到难得的父爱温暖。他步履坎坷而又从容不迫,无论是战争的磨难,还是生活的艰辛,都未曾压垮他的脊梁,他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和从容的态度,走过了漫长的人生岁月。

在李西岳的作品中,父亲的形象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父亲早年参加冀中抗战后勤保障,是为了保卫国家、守护家园,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正是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在和平年代,父亲担任村干部,一心为公,他的奉献精神同样源于对家乡这片土地的热爱,对乡亲们的责任。他把家乡当作自己的另一个“家”,把为乡亲们谋幸福当作自己的使命,这种对家乡的热爱和对集体的责任感,也是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父亲这双大手的推送下,李西岳从军四十余载,笃行致远,成长为著名的军旅作家。他的成长历程,是对父亲期望的最好回应,也是家国情怀在他身上的延续。他赴汶川地震灾区采风创作,在灾区的废墟中,亲眼看见了灾难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用手中的笔,记录下那些感人至深的瞬间,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大国不屈》。他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撰写解说词,用激昂的文字,向世界展示中国军队的风采,讲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这些经历,不仅是他军旅生涯的辉煌,更是他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和践行。

李西岳的父亲主题文学作品,在艺术表现上也独具特色。他以历史回顾和心灵对话的形式,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叙事氛围。在《父子书》中,他通过对父亲一生经历的回顾,展现了中国社会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的巨大变迁,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厚重。同时,他又通过与父亲的心灵对话,深入挖掘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表达对父亲的敬爱、感激和思念之情,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如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田。他运用乡言土语,不仅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更增添了一份生活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冀中平原。

与以往以父亲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同的是,《父子书》是李西岳在近百岁父亲逝世五周年后写出的一部力作,不仅写了父亲愁苦、倔强,勤劳、善良,由苦到甜的一生,也写了父亲走后作为长子对他的绵长思念以及再认识、再思考,这种认识和思考、回眸与祭奠,无疑是痛苦的、不愿触摸的,但又是新鲜而又独特的,从中挖掘出的人生启迪是弥足珍贵的,使父亲的形象更显高大、完满、深邃、可爱,也是对作者同类题材文学作品“盖棺论定”式的回顾总结与完善。

李西岳的父亲主题文学作品,是当代文学中的瑰宝。他通过对父亲形象的塑造,诠释了父子情深,彰显了家国情怀。这些作品,既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时代精神的传承。它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的伟大一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国情怀的力量。在当今社会,这些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对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激励人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传承和弘扬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相信李西岳在未来的创作中,将继续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让我们共同期待。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马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