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张燕峰
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热情地挽留父亲留校做他的助手,可父亲婉拒了教授的美意,他说:“家有未婚妻,还等着我回去完婚。”父亲的好哥们深为之惋惜,劝说父亲:“目不识丁的村姑,哪里配得上你?留在省城,什么样的好姑娘找不到。”父亲说:“我读书离家这些年,全靠未婚妻照顾爹娘和弟妹,我可不敢忘了恩负了义。”
从小我就知道,母亲不识字,闹了不少笑话,但父亲从来没有嫌弃过母亲,甚至连一个厌嫌的眼神都没有,相反总是宽厚地一笑,耐心地给母亲讲解各种知识和道理。不仅如此,父亲还在结束了一天紧张繁重的教学工作后,不厌其烦地教母亲识字。后来,母亲认识了3500个常用汉字,读书看报全不成问题。
父亲对妻子温柔宽厚,对儿女也极其慈爱。无论我们犯什么错,父亲从来不曾疾言厉色地训斥,更没有粗暴地动过拳脚,总是和颜悦色地给我们讲道理,之后便垂头不语,似乎犯错的人是他,理应受到责罚的人是他。父亲的神情比打骂更让我们愧疚,我们便暗下决心一定要争气,给父亲争光,让他以我们为荣。这也促使我们兄妹三人从小养成了自尊自强的性格,并因此受益终生。
由于父亲在教学上取得突出成就,几年后被提拔为县一中的校长。那时,教育资源匮乏,很多孩子都上不了一中。每年中考过后,总有乡亲恳求父亲帮忙,父亲总是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乡亲们都感念父亲的恩德,买来烟酒酬谢父亲。父亲总是摇摇头拒绝:“孩子想读书是好事,是关系到他一辈子的大事,只要他好好读书,不给我丢脸,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多年之后,一个曾得到父亲帮助的学生在南方做生意发了财,他带着昂贵的礼品来看望父亲。父亲说:“如果你有心,就多多为家乡作贡献。”在父亲的启发鼓励下,他连续多年奖励家乡考上二本院校的孩子每人2000元,在他的激励之下,家乡有好多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
一年寒假,父亲上街办事。看见一辆马车飞驰而来,车夫把帽子压得很低,尽管如此,父亲还是认出了他是学校的教工。父亲还看见马车上放着一个铁炉子,不禁心生疑窦。开学后,后勤主任来报说一间教室里的炉子丢了。父亲问了一下丢炉子的大致时间,恰好是那位教工值班期间。父亲一下子明白了。由于大家都怀疑是那位教工监守自盗,都主张报警。但父亲不同意:“年轻人难免一时糊涂,如果被警察抓住便是一生的污点,他的前程就毁了。”于是,父亲找来那位教工问他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学校会尽量帮助他,可千万不要做糊涂事。年轻人很羞愧,连声说:“老校长,对不起,我错了。”第二天,丢失的炉子就出现在教室里。
2019年6月3日,84岁高龄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无法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我陷入万念俱灰的泥潭中,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和动力,浑浑噩噩,萎靡不振。
一天清晨,我从睡梦中醒来,突然想到如果父亲泉下有知,一定对我的颓废不满意,一定会骂我没出息。于是,我振作起来,决心把父亲对亲人的爱和对世界的善意传递下去。从此,父亲成了我人生的楷模,我的一言一行都尊崇着父亲的教导,努力成为像父亲一样满怀爱意和善意的人。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