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遂宁曲艺传承人的坚守:让传统曲艺绽放时代光彩

2025-05-08 16:18:00 0

传统曲艺,在历史长河中曾经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百花齐放,空前繁荣。却也遭遇了沉寂没落,在时代的风烟里摇曳了千百年,就像一盏盏明明灭灭的灯,竭力照亮着一群曲艺人的前行之路。

在川中遂宁,有那么一批人,始终坚守着传统曲艺阵地。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传承与努力,让传统曲艺绽放时代光彩。

2022年,为了培养中青年曲艺人才,遂宁市“传统曲艺百人计划公益培训班”正式启动,到今年,已经是第3期。3年过去,超过300余名学员悉心学习传统曲艺,切身感受传统曲艺的独特魅力。

近日,记者采访了部分曲艺传承人,聆听他们与曲艺之间的故事。

四川金钱板学员夏丽均:

让传统文化的光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世界

“一根竹儿闪悠悠,长在深山老林头,自从落到我的手,做成竹板儿到处游……”四月的遂宁,春意正浓,微风吹过茂密的树叶,沙沙作响。文化馆排练室内,学员夏丽均正和同学们跟着老师雷飞霞练习金钱板曲目《祝寿歌》。

夏丽均(右一)和同学们跟着老师练习金钱板曲目。

一曲唱毕,夏丽均与记者谈起了她的金钱板学习之路。

2018年,大英县隆盛镇小学校引进了戏曲进校园特色活动,聘请了曲艺老师前来授课,学校的音乐教师夏丽均被安排负责该项工作。

彼时,二级演员、金钱板代表性传承人雷飞霞老师固定在周末到隆盛镇小学校讲课。对夏丽均而言,这时她才真正开始接触金钱板。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一些表演,但并不了解这门曲艺。”夏丽均笑着说。

金钱板流传于巴蜀汉族地区,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最初只是以简单的唱腔唱诵“劝世文”,后经不断发展改进,逐渐成为独立曲种。

在雷飞霞老师的讲学中,夏丽均逐渐爱上了这门看似简单却很有风格的曲艺。

夏丽均一边和学生们一起学习金钱板,一边在音乐课和学校开设的特色课堂上带着孩子们继续巩固相关技艺。

“最初接触金钱板,感觉很难。”夏丽均摊开手掌让记者看,说最开始学习的一段时间,因为掌握打板的技巧不易,手上全是血泡,到了后面则起了厚厚的茧。唱腔上,因为金钱板没有固定的谱,属于口口相传,对于老师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便显得格外重要。

掌握了金钱板基本的要领后,夏丽均在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浸润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慢慢地,孩子们也对这门之前很是陌生的艺术门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夏丽均教孩子们学习金钱板。

“金钱板小巧,方便携带,集体演奏也很有氛围,学生接受度也比较高。”夏丽均说,不止一个学生对她说过,在家写作业累了,就练习一下金钱板,劳逸结合,学习效率更高。

喜爱加坚持,让学生们在日积月累中收获了累累硕果。近两年,隆盛镇小学校的孩子们带着金钱板参加了一系列省、市、县的演出和比赛,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更让金钱板走入越来越多人的视线。

“表演时,很多观众说,‘真难想象这么震撼的声音是这些孩子打出来的’,我就特别自豪……”回想起一次次演出经历,看着孩子们的精彩表演,夏丽均就难掩心中的成就感。

2021年,隆盛镇小学校12个学生带着金钱板节目《壮士出川》参加四川省第十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斩获小学戏剧类二等奖佳绩。此外,还获得了遂宁市第十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遂宁市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三等奖……

为了更好传承技艺,她也不断学习,精益求精。今年2月,当遂宁市“传统曲艺百人计划”培训班(第三期)即将开班的消息传来,夏丽均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在学校里,夏丽均担负着六个年级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十分繁忙。对她来说,每周三的文化馆学习算是忙里偷闲的“调剂”。

“把相关知识学得更深入更扎实,让更多的农村娃娃接触、学习、喜爱非遗项目,让传统文化的光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世界。”夏丽均说。

四川清音学员吕依维:

让优秀传统曲艺重回世人面前

“姐儿来在七(呀)里亭(啊),得见几个唱书人,唱的是《十里墩》《放风筝》《拷打红娘》《玉美人》……”

四川清音排练室内,学员吕依维站上讲台,声音婉转,姿态优美地来了一段经典传统小调《小放风筝》片段。

“唱得不错,但还有些味道没出来,每个音符都要完全地唱出来……”老师曾恋一边肯定着她出色的表演,一边给予指导。

从第一期便开始学习清音,如今吕依维算是老学员了。今年她已经到提升班学习,同时还在初级班当“班助”,除协助老师的日常工作之外,也能进一步巩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吕依维练习四川清音片段。

吕依维的本职工作,是在遂宁市河东实验学校担任音乐教学。喜欢并且从事音乐相关工作的她,在10年前还对四川清音这门传统曲艺并没有了解。

“第一次接触清音,那是10年前吧。”吕依维介绍,2015年,她和同事一起去观看涪江艺术节,被“四川清音”节目深深折服。

“演出的画面太美了,怎么有那么动听的声音,那么好看的姿态。”回忆起当初的观演画面,吕依维仍有说不出的“惊艳感”。后来经过了解,她才知道,在专业术语中,那叫作“唱腔”和“身段”。

那次观看演出,就像开启了吕依维的一场梦,一场关于“四川清音”的梦。

2022年3月,遂宁市“传统曲艺百人计划公益培训班”启动,吕依维迫不及待地报名清音班,想学习四川清音。

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刚接触清音时,吕依维一度发懵。

“我虽然专业学的音乐,但从来没有接触过曲艺,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太大了。发音位置、吐字都不一样,曲艺门类更加考究。”吕依维笑着说,清音非常好听但非常难唱。“就像我们常说这门曲艺很有‘韵味’,但是这个‘韵味’就飘渺,需要慢慢琢磨,慢慢领会。”

老师耐心地言传身教,这让吕依维微微定了心。她一遍遍模仿老师的唱腔,课后也多加练习,慢慢地,找到了“韵味”的感觉。

渐渐地,吕依维和学员们一道参加一些演出和比赛。她精彩的表演、余音袅袅的四川清音,无不让听者沉醉。

吕依维(右一)参加四川清音演出。

“2024年,我们去永和家园青少年基地表演,观众是来自顺南街小学的学生及家长,他们对我们的演出给予了非常热烈的反馈,这让我们异常感动。”吕依维说,当时,她们带去了《小放风筝》和《峨眉茶》两首曲子。“唱段他们也许听不出来,但清音特有的弹舌和哈哈腔一出来,学生们还是容易捕捉的。”

“哪怕只是很小的社区表演,我也会全力以赴,用最好的状态向大家展示属于四川清音的独特魅力。”日积月累的专业学识和技艺让吕依维对于清音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也让她更多了一份传承的责任和自信。

在学校上课时,吕依维也尝试向学生介绍和表演四川清音,但效果并不明显。

“传承需要一代一代的更替,学校是非常好的基地。”吕依维坦言,在旧时,清音对许多人来说是张口就来的艺术,可现在却被渐渐遗忘。她们坚持学习、演出,是因为一个共同的信念:让独属于四川优秀的传统曲艺文化保留下来,重回人们面前。

播种、传承,需要一代代人的坚守和努力。

“我们就在做这样的事情,也希望得到社会的支持。”吕依维笑着说。

四川扬琴学员刘浪丫:

让“非遗”珍珠闪烁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又一个周六下午,慵懒的阳光下,市河东新区旗山书院内坐满了喝茶赏曲儿的人们。

刘浪丫和搭档唐智登上台来,向众人微微鞠躬,然后坐了下来,开始演绎四川扬琴的经典曲目《秋江》。

刘浪丫(左)和唐智合作表演四川扬琴。

“要会潘郎,赶至秋江,用目观望,江水汪汪……”“秋江河,一只舟……”

第一个音符响起,清澈如水,仿佛真有秋日的江水在小院内流淌。二人一人弹三弦,一人敲鼓板,一唱一和,配合着背景声中的扬琴,灵动而流畅。台下的人们,凝神听着,不时响起阵阵掌声,表达着欣赏和鼓励。

本就是文化馆干部的刘浪丫,从事文艺工作已有多年,传统曲艺也接触不少,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宣传和传播者。“不过四川扬琴这个曲种,我还是最近几年才了解和学习的。”刘浪丫笑着说。

2021年,在一次曲艺流动讲堂培训中,刘浪丫听一位老师谈起四川扬琴的呈现形式和曲牌体系,勾起了她浓厚的兴趣。

“它的表演形式是五方人各操一件乐器自弹自唱,以扬琴为主,伴以京胡、二胡、三弦、鼓板。分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演唱戏剧故事,层次感丰富,张力很大。唱腔分男女腔,还可以反串,我觉得女生唱男腔或男生唱女腔更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太有意思了。”刘浪丫兴奋地说,这堂课也改变了她对传统曲艺的既定印象,她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四川扬琴。

因此,当遂宁开设“传统曲艺百人计划培训班”的消息传来,刘浪丫立即报名参加四川扬琴班,开启了她与扬琴的缘分之路。

授课老师叫胡郦珈,是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的一级演员、四川扬琴省级传承人,演唱的四川扬琴《情怀》《与妻书》《明灯》《茶马古道》《凤求凰》分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四川省曲艺比赛一等奖及巴蜀文艺奖。

“老师太有魅力了,不管是专业水准、人格高度,还是内外审美,都让我敬佩。我走近并且热爱扬琴,跟她有莫大的关系。”刘浪丫掩饰不了自己对老师的欣赏和赞美。

刚开始学习四川扬琴,刘浪丫比其他学员有一些优势。

“四川扬琴是方言演唱,跟我们之前学过的四川清音一样。”有过相关功底的她很快就过了语言关,却迎来了最难的“唱腔”。

四川扬琴的曲牌有其独特的旋律走向和韵味,还需进入人物角色进行演唱。“这不仅要求‘形’到,还需‘意’到,因此很难琢磨。”刘浪丫笑着摇了摇头。为此,她只能把老师的唱段录下来,不停地听,反复地听。

四川扬琴演绎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再加上独特优美的唱腔,这让既喜欢音乐又喜欢戏剧的刘浪丫特别着迷。“学扬琴这么多年,我基本上每天都要唱。最近几个月,每天都要练习自打自唱,而且随时随地都听,然后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演唱呈现得更好。”

“特别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四川扬琴具有天然的团队属性,它是‘一人不成戏’,在一个作品内至少有两个人物角色,甚至三个、四五个角色,我很喜欢大家一起来成就一个作品的感觉,这让我觉得很有温度。”刘浪丫说。

排练室内,刘浪丫和唐智正在认真排练着,一人打扬琴,一人敲鼓板。

“最近跟搭档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人还多,因为我们基本上天天都要排练。”刘浪丫笑着指了指一旁的唐智。

来自市川剧团的唐智坦言,最初学习扬琴是因为喜欢唱,对曲艺也非常有兴趣,想要通过“传统曲艺百人计划培训班”学习曲艺类唱腔及专业老师的处理方法。

“演员在场上有说有唱,同时自操乐器伴奏。曲目中人物由场上五方人兼唱,为观众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唐智思索了一下,认真地表达他对这门曲艺的理解,“我觉得四川扬琴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四川曲艺。”

对于能师从胡郦珈老师学习,唐智同样深感受益匪浅。“胡老师对四川扬琴的造诣和建树非常高,在处理唱腔方面也非常专业细腻,跟她学习四川扬琴唱腔,对我的唱腔有很大帮助。”唐智表示,他愿意下更多的功夫钻研和演唱四川扬琴,让这个比较小众的民间曲艺在遂宁开花。

刘浪丫(前)在演出中。

每周六的旗山书院演出,刘浪丫和唐智已经坚持了半年有余。

“从最开始大众可能不太了解这门曲艺,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且喜爱四川扬琴,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意义。”刘浪丫开心地说着,身上背负的使命感让这份喜悦更加纯粹。

对于未来,刘浪丫有自己的想法。“四川扬琴的‘五方’属性,让我有了非常大的学习空间,可以伴随我一生。”她笑着,希望有足够多的时间学习五方乐器,届时“我坐任何一方,自己伴奏自己唱都可以。”

他们还希望,在一群志同道合曲艺爱好者的努力下,能将遂宁的四川扬琴评为市级、省级非遗项目,让传统曲艺的这粒珍珠闪烁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茶楼戏楼夜夜满座,名角一票难求。曾几何时,传统曲艺空前繁荣,曾是大众百姓娱乐的重要方式,如今却在时代的高速运转下,少了市场和拥趸。这是多少行业人士的遗憾和不甘。

如今的“百人计划”,让那些坚守者们携手归来。忙碌生活中,撇下浮躁与快节奏,弹一曲慢悠悠的旧时岁月“小曲儿”,让平淡的日子开出一朵朵闪亮而多彩的花儿。

(全媒体记者 何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