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重走西北角】青石为纸 内江梯坎上的活态城市传记

2025-07-16 15:12:00 0

在内江老城区,高低起伏的地形造就了一种独特的阶梯——当地方言多称为“梯坎”。这些由青石板铺就、层层叠叠的石阶,是连接坡上坡下、沟通街巷里弄的必经之路,承载着居民日常出行的足迹。梯坎不仅是邻里生活的公共舞台,上演着市井烟火,也沉淀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如今,它们更成为外界探寻这座城市风貌与韵味的新窗口,吸引着外来者探寻的目光。走近梯坎上的不同人群,倾听他们与梯坎的故事。

守留者:梯坎上的日常与坚守

内江的梯坎上,不同代际的人们在这里留下足迹,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故事。

位于内江市市中区城西街道公园街社区的大梯巷,是内江最长的梯坎之一。“这是内江最高的梯坎,一共有169级台阶。以前叫做高梯坎,现在叫大梯巷。”在大梯巷生活了24年的居民张女士熟稔地介绍。被问及每日攀爬是否不便,她笑着回应:“习惯咯,哪天不走反而浑身不得劲,生命在于运动嘛。”

二十四年光阴,让她见证无数老人搬进电梯房又搬回来的循环:“新房子像鸽子笼,哪有梯坎当院坝热闹!”

虽然身处城市楼房,但此处的梯坎恰恰起到了乡村院子的作用,为邻里交流交往提供了理想场所,使得邻里关系愈发紧密。午后三点,梯坎石阶凸起处支起象棋摊位,卤味店老板摆开棋盘,隔壁修鞋匠毫不犹豫加入其中。“城里住出乡村味,全靠这道梯坎。”张阿姨边观战边笑着说。

当举着相机的游客纷至沓来,在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取景,张女士大方地挪到一边,为镜头中的梯坎留出空间。“拍吧,把内江宣传出去,挺好的。”

三八街上的老房子 张子涵/摄

八十多岁的陈婆婆从1988年起便住在三八街梯坎上的居民楼,至今已37年。她亲身经历了这块区域的发展与变迁,“这里原本打算修桥的,后来也没修。生活确实很不方便,去年在这梯坎中间加装了扶梯,也算是好了不少。”对陈婆婆而言,这条梯坎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她坦言,常年居住于此,早已习惯,“旁边都是老房子,烂朽朽的,可能以前住这后来搬走的人,才会怀念这里吧。”

近年来,梯坎逐渐成为内江拍摄婚纱照的热门场景。陈婆婆说:“可能他们是对老城区的风景有所怀念。”

尽管年事已高,但陈婆婆身体硬朗,每天穿梭于梯坎之上,回家还需爬九层楼。她秉持着自己的生活哲学,“身体掌握在自己,心情好就身体好。”

这条她每日穿行的梯坎,不仅承载着当下居民的生活,也印刻着过往的痕迹与变迁:那些曾经在此生活、劳作的身影,或搬离,或因时代流转而淡去,为石阶覆上另一层记忆。

离去者:消散在石阶上的回响

与守留者相伴的梯坎,同样也承载着正在消逝或已经逝去的人与事。

梯坎上的背篓大爷 张子涵/摄

过往的记忆镌刻在石阶本身。《内江市志》记载,这里曾是“背二哥”挥洒汗水的生命线。旧时,“背二哥”是山区的转运脊梁。在威远的偏僻山坳中,他们背着喇叭形背篼,负重超50千克,绳架和丁字拐杖是他们的贴身伙伴。山陡路仄,累了只能靠丁字拐杖撑住背篼喘息。集体搬运时,领头的背二哥吼响号子,那“钻山号子”从胸膛喷薄而出,传遍山谷,震落枝头露珠,为劳作注入灵魂。

背二哥的脚印是流动的文化图谱。号子声声,踏过梯坎的每级石阶,那是他们与土地最炽热的对话。新中国成立后,车马运输接棒,背二哥身影渐次淡出历史。在如今,老城区依然能经常看见背篓者穿行的身影,但他们身后,再无那山呼海啸的号子。

日常的负重劳作并未完全退场。梯坎上,常能遇见一位背篓大爷。他使用的仍是传统的竹编大背篓,里面装满了自采或收购的金银花、车前草等中药材,背到街市售卖。他一边照顾在附近七中上学的孩子,一边靠着卖中药贴补家用。“多爬楼梯对身体好,背一大篓天天爬也不觉得累,爬习惯了。”对于这份旁人看来辛苦的攀爬,大爷有着自己的理解:“就是经常锻炼,跟早晨人家锻炼身体一回事。天天爬就没得事,要是突然不爬了再去爬,那才恼火。”他佝偻却稳健的身影,以及那承载着重物的竹背篓,仿佛历史图景在现代梯坎上的一个微小却坚韧的投影。

张大千出生地原址石碑 张子涵/摄

沿着大梯巷拾级而上,青石板在脚下轻轻作响。巷口石碑上,“张大千出生地原址”几个字苍劲有力,碑身立于晨光,渐次勾勒出轮廓。梯坎下方,关于这位艺术大师的展板讲述着过往,这方土地,曾是艺术巨匠张大千的摇篮。

顺着梯坎继续向上,一家蓝色铁皮房子格外醒目。此处居民说这曾是家花生糖小店,店主因家庭缘故闭店。曾经,许多摄影师们来到此处,做糖阿姨成为他们镜头里的常客,镜头对准她沾满糖粉的双手与背后的梯坎,快门声“咔咔”,把这份市井烟火定格。

新来者:光影重构的新风景

近年来,当梯坎的生活场景通过社交媒体的镜头传播出去,它开始吸引新的目光。小红书、抖音上关于内江梯坎的影像,让这些原本服务于日常通行的石阶,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获得了“复古”“烟火气”“电影感”的新标签。新店主们、游客、租客循迹而来,他们带着创业计划、相机和好奇的目光,在这古老的阶梯上寻找着与守留者们截然不同的体验。

向上照相馆的店主李女士于2020年来到这里开设店铺。她被这里的景致与静谧氛围所打动,加之个人对港风的偏爱,认定梯坎是展现港风的理想之地。“《走走停停》电影播出后,来店里的客人有所增多,但整体不算特别多。”李女士介绍,来店的顾客多是为了拍摄证件照或港风写真,店外的梯坎成为绝佳的取景背景。“结合梯坎拍照,比较适合港风或是县城文学风格,那感觉就像电影《重庆森林》里的场景。”店名“向上照相馆”,既寓意“天天向上”,又谐音“巷子上的照相馆”,别有一番趣味。附近的猫咪常来店里乘凉,家养或流浪的它们温顺亲人,为小店增添了几分灵动气息。“这里车子开不进来,反而为动物提供了更加安静的生存环境,在梯坎上,形成一个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小世界。”李女士说。

游客刘先生在小红书上邂逅了大梯巷的图片,便被其深深吸引。他钟爱拍照,而这里复古的老城风貌、浓郁的生活气息,为他的镜头提供了绝佳的素材。“这里的梯坎很有烟火气,相较于重庆等地,它更加生活化、真实化,而不是网红化。”刘先生认为,大梯巷的特色在于它将内江的生活百态浓缩其中,成为这座城市别具一格的标志。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则是来大梯巷租房的陈先生对内江梯坎的独特理解。在他看来,梯坎承载着四川人骨子里的安逸——这里的人们懂得享受生活,步履悠闲。即使电梯早已成为其他城市快节奏生活的标配,这里的居民依旧慢悠悠地在梯坎上踱步,享受着打麻将、吃火锅的惬意日常。

这些外来者,带着各自的故事与感悟,用镜头、脚步和心灵,触摸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梯坎,也在新旧交替中,静静诉说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尾章:石阶上的城市年轮

内江梯坎,这些依山就势、蜿蜒起伏的石阶,并非凭空而生。它们的肌理,深深烙印着这座江城的地理基因与历史胎记。

内江,沱江穿城,丘陵起伏。明清以降,盐糖贸易兴盛,人口沿江聚集,向山要地。工匠就地取材,以坚韧的青石凿阶铺路,在陡坡上“刻”出了生活的脉络。这层层叠叠的梯坎,是地理的妥协,更是生存的创造。它们与重庆的“坎坎”、贵州山城的“梯梯”血脉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国西南山地城市特有的肌理,是人力与自然角力,最终和谐共生的鲜活见证。

石阶铭刻过往。它们曾是盐工小贩的谋生路,是“背二哥”们负重前行的生命线。那消失在山谷的“钻山号子”,虽已散入沱江的风中,但其间蕴含的坚韧与毅力,早已融入内江人的骨血。今日梯坎上,背篓老人稳健的身影,邻里在石阶旁下棋谈天的从容,乃至张阿姨口中“生命在于运动”的豁达,都是这份精神的当代回响——面对生活的坡坎,内江人总有一种“爬惯了”的韧性,一种在攀登中寻找安稳与乐趣的独特智慧。

这智慧,也体现在面对时代浪潮时的态度。当电梯公寓成为主流,大梯巷的居民们却呈现出一种看似矛盾的选择:有人坚守,也有人渴望离开。加装的扶手,是社区对老龄化现实的务实回应,是传统空间在现代需求下的微小演变。这坚守与渴望的交织,正是老城变迁最真实的切片。

梯坎,也悄然成为内江连接外部世界的新窗口。当“复古”“烟火气”“电影感”等标签通过镜头传播,梯坎被赋予了新的目光。抖音摄影师王夕宾作为内江本地人,对大梯巷有着独特的情愫。“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人文气息,这里都非常具有内江特色,我想通过我的镜头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地方。”他的抖音作品,如同一张张精美的城市名片,向外界传递着内江梯坎独有的韵味。

昔日回荡在梯坎的“钻山号子”已然消散,如今,“王夕宾们”通过镜头捕捉的光影,正以新的形式,续写着梯坎的故事。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子涵、王心茹、张颖;指导教师王强、张维民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