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定了!开价172亿元,李书福收回极氪

2025-07-16 00:00:00 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焦文娟 广州报道

今日,吉利披露了私有化极氪最新进展。

公告称,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与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氪”)正式签署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

与此同时,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

吉利汽车在公告中再次溢价收购,相较于5月7日公告中发布的拟收购价约溢价了超4%。具体来讲,相较于拟收购价每股极氪股份2.57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吉利在最新协议中又提高了收购价——每股极氪股份2.687美元或每股极氪美国存托股份26.87美元,

私有化极氪后,吉利期待吃下协同效应带来的增长红利。今年上半年,吉利控股集团的新能源渗透率从去年的39%提升至52%,总销量距离“自主一哥”比亚迪缩小,仅差21万辆左右。

李书福溢价收购极氪,好处远不止此。市场认为,此次私有化极氪的时机非常巧妙,恰逢中概股回归热潮,中概股回流政策降低了退市阻力,同时此次交易或将为其他优质资产回归提供借鉴。

此次合并预计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届时极氪将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在吉利今日披露的公告中,吉利再次调高了实际收购价。

在5月7日披露的公告中,吉利开出的收购价是每股极氪股份2.57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按照当时的拟收购价25.66美元/股来计算,吉利收购极氪剩余34.3%的股份则需要花费约23.9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72亿元)。

而在最新的公告中,吉利汽车称,对于极氪的股东,吉利还提供了现金置换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的选择。

对于现金置换的股东,吉利此次开出的收购价已经提升至每股极氪股份2.687美元或每股极氪美国存托股份26.87美元现金,相较于5月7日公告中发布的拟收购价溢价了超4%。如果排除私有化信息对股市信息的干扰,目前的收购价已经较5月6日极氪当时的收盘价(22.59美元/股)溢价18.9%。

如果所有股东选择现金置换,吉利汽车集团将需要花费23.9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1.99亿元),相较于拟收购价,吉利多花了不到2亿美元。

如果股东选择置换吉利汽车股份,对吉利汽车来说将省下一大笔钱,毕竟吉利汽车账上的现金总额或隐有压力。根据吉利汽车的财报,截至2025年3月31日,吉利汽车账上现金储备为352亿元人民币,为比亚迪同期的三分之一左右,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减少了约78亿元。

对极氪股东来说,根据公告披露的信息,每股极氪(NYSE:ZK)股份可置换1.23股吉利汽车(0175.HK)股份,或每股极氪美国存托股份可置换12.3股吉利汽车股份。

无论怎么计算,目前吉利给出的收购价也是相当有诚意,吉利汽车要把极氪纳入囊中的决心可见一斑。

吉利还在公告中指出,若未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或股东会未通过,交易可能终止。但这个变数并不大,2010年,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案例堪称经典的“蛇吞象”。

不过,今年一季度,极氪依旧亏损了7.63亿元,同比减少60.2%,若合并落地,极氪仍需要靠吉利输血,才能加速盈利。

持股极氪约76%,李书福是最大股东

公告中,吉利还披露了目前极氪的核心股东背景,并且精确到个人信托架构,包括李书福、桂生悦、安聪慧、淦家阅等吉利系高管在内的高层都是极氪的核心股东。

前三大股东分别为:李书福通过GAGK和GHGK持股极氪,Wind数据显示,目前李书福个人持股约76.75%;安聪慧通过ACH Technology持股极氪约2.7%左右的股份;​​桂生悦则通过GSY Technology持股极氪......吉利通过列出所有高管持股,暗示私有化阻力极小,只不过将原属于吉利体系内的资产纳入吉利。

从合规程序上来说,吉利还在为此次私有化规避可能的监管风险。根据港股交易规则,吉利汽车从特定股东手中收购极氪股份时,因上述股东与吉利存在“关联关系”,这些“关联交易”必须经独立股东批准。

接近吉利的知情人士向《21汽车·一见Auto》分析,此次私有化对吉利和极氪股东双方都是“双赢选择”。

一方面,极氪股东能借此获得流动性选择权,即置换现金或吉利汽车股份,若置换成吉利汽车股份,原极氪股东也能分享整合后吉利汽车的增长红利;另一方面,吉利汽车股东能够分享极氪汽车资产以及整合带来的红利。

于吉利汽车本身而言,极氪私有化完成后,吉利汽车从大股东迈向全资控股,在资本市场关系更加明晰。在企业经营内部,吉利与极氪将继续推进内部整合,包括人事变动、组织架构变动等一系列事宜。

从去年10月开始,吉利控股内部的整合步伐大步迈进,私有化极氪是吉利发展史上堪当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整合,李书福的愿景是“希望把吉利的竞争力和战斗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如今,整合已初见成效。7月14日,吉利控股公布了最新销量数据,2025年上半年,吉利控股集团总销量193.2万辆,同比增长30%;其中新能源销量100.1万辆,同比增长73%,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达到52%。

具体来说,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上半年销量达140.9万辆,同比增长47%,新能源(含吉利、领克、极氪)总销量72.5万辆,同比增长126%,新能源渗透率也达到了51.4%。

在上半年的销量排行中,吉利控股的销量仅次于比亚迪(214.6万辆)和上汽集团(205.3万辆),距离“自主一哥”比亚迪仅差21万辆左右。吉利还将销量目标从原来的271万辆增至300万辆。

2017年,吉利超越长城,以124.7万辆销量成绩拿下当年的“自主一哥”。如今,吉利要把“自主一哥”的名头抢回来,私有化极氪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随着吉利汽车的进一步扩容,吉利体系内的产品线将进一步明晰。据此前信息,两大集团合并后,吉利汽车的四大乘用车品牌也逐步成形:

极氪定位为全球豪华科技品牌,主打豪华、极致、科技;

领克定位为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主打潮流、运动、个性;

吉利银河定位主流新能源品牌,主打高价值;

中国星定位主流燃油品牌,主打节能化、智能化

整合带来的协同效应也将使吉利受益。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此前曾公开表示:“品牌整合不仅能够更好的链接用户,更是为了协同车型的规划技术路线,优化产业链布局,不断降本增效来提升企业的竞争意识。”

在今年5月的吉利一季度财报业绩会上,现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表示,吉利合并极氪后,经吉利内部测算,研发环节每年可节省数十亿元;联合采购方面,去年已在原预算基础上额外节省几十亿元。此外,在制造、人力、财务、法务等管理部门的协同中,预计管理费用和营销费用将有所降低。

厘清完资源内耗、产品打架问题后,借助“一个吉利”的助力,如今的吉利已站在新一轮竞争周期的起跑线上。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推荐